2011/06/19

流浪,你害怕嗎?

論人文國中的勇士課程--流浪--的意義

470期天下雜誌封面故事「讓他們吃苦」中,提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

王雪紅雖是“台塑大王”王永慶的三女兒,但卻堅持不靠家庭,獨立創業,唯一的經濟支持來自於母親送給她的一套房子,靠著用它抵押貸款來的500萬新台幣(合100多萬人民幣),她創辦了威盛集團。

另一個故事則是在台灣的報紙上出現過一則投書,作者控訴父母:「如果你們不能一輩子提供我優渥的生活,為什麼從小要讓我養成這種習慣?」

同期的雜誌中,洪蘭教授分享了一個故事:
美國最有名的大法官何姆斯(Oliver Holmes),有一次在路上散步,有個小女孩跑來跟他一起走,走了一會兒,女孩要回家了,何姆斯就跟她說:「假如你媽媽問你跟誰在一起時,你就告訴她:你跟 Oliver Wendell Holmes 一起散步。」女孩說:「好,假如你媽媽問你時,你就說你跟Mary Suzanna Brown在一起。」我非常喜歡這個小故事,它完全表現出這個小女孩的自信。年輕的可貴就在閱世不深,不知天高地厚,敢去闖。

這幾篇看似不相干的故事讓我想起上個學年度第三學期的流浪課程,那時候的發想其實是源起於第二學期初,就在我們完成成長營之後的一次班群會議,我們討論到「成長營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孩子願意挑戰自己能力極限的可能性,那麼,孩子對於挑戰未知的冒險能力是不是也具備了嗎?」
孩子自製海報請求路人幫忙(楷卉的勇氣令人佩服)

對於設計流浪的課程,我們利用一學期的鋪排,準備了許多的書,除了老師們閱讀之外,也鼓勵孩子們閱讀,我們還請了雲門舞集贊助的流浪舞者傅子豪先生(梵體劇場團長)來分享他在印尼的流浪經驗,也請遠在美國當背包客的新蘭老師,透過視訊的方式,即時的分享他流浪美國的經驗,...。從中,我們和孩子一起思考流浪的意義。

林懷民先生說:「年輕時的流浪,是一輩子的資產。」

老實說在帶孩子流浪之前,自己對這句話也沒有太多的體會,雖然自己也曾有獨自一人離鄉背井的遠走他鄉的經驗,但是那時候彷彿只是為了完成一個任務,而沒有太多的想像與反省,但是在走過那樣的一段路程,我覺得我對這個活動開始有了更深的體會。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外面過夜

在看了許多不同的書,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後,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在不同時間,有著不同程度的流浪,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跟幾個好朋友一起,無論如何,就是讓自己暫時脫離原本熟悉的「舒適圈」,嘗試一些不一樣的生活與刺激。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初升國中部的孩子們,稍大的群組、老師的陪伴,卻也是缺一不可的,因為從較安全感的環境開始出發,孩子更願意去向「未知的前方」去探索與嘗試,但對於當時國中部的許多老師們來說,這卻是一次嚴苛的考驗,因為他們多數也都沒有流浪的經驗,令人高興的是,沒有一位老師選擇放棄。

最近有個朋友談到商業周刊中有個「成長」課程,七天六夜的活動,大約是二萬多的費用。我回答他,如果你願意的話,其實只要一千元,你可能可以得到更多。他問我怎麼辦到?我說,很簡單,你只要一個人,帶著一千元,走出家門,遠離熟識的朋友,在外面流浪五天,你絕對可以得到許多的成長。他回答我:這怎麼可能?這太難了!

我並不是要說,辦過流浪,帶著孩子去做一些好像大人也不敢去做的事情,然後我們就很了不起了!

錯了!不是這樣的!我想要說的是,我們想要讓原本存在孩子心中那股:「閱世不深,不知天高地厚,敢去闖」的精神繼續保持下去!我們想讓孩子知道,只要你有心,什麼事情都是可能的!

人家都說:「初生之犢不畏虎」,但是我們卻常常看到隔壁讀傳統學校的孩子們,開口閉口都只能說:「我們老師說......」或者是「媽媽說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這些孩子已經開始失去自己的想法,他們可能也不敢去挑戰他們的未來了,甚至不知道他們的下一步是不是還踩在自己的腳下,我不想我們的孩子變成凡事都希望是被安排好的。
去年受傷的沛生,今年又報名要當小隊輔。

那麼流浪回來的孩子,會不會變得更自以為是?好像自己流浪過以後,就多麼的不可一世,再也不在乎任何的建議與說法,也聽不下任何有別於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說法,並非不可能,但是就我的個人經驗與看到孩子的表現,我覺得這是不容易的,因為流浪的過程中,我們有太多時候是需要別人的幫忙,這些過程,與陌生人的接觸則是必要的,當然,要能得到別人的幫忙,「謙虛」就是其中的關鍵,因此,真正流浪過的人,是不容易有傲慢的態度的。
慎逸開始挑戰他的一百元計畫

上次的流浪中,有個孩子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他要挑戰在五天四夜的行程裡,只能花一百元以下,當然,有人質疑這個目標的價值是什麼,但是對當時的這個孩子來說,這個挑戰本身就有無限的價值,因為挑戰成功就代表「我能」,而最後他真的挑戰成功,相信這個「成功」也將為他往後的人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有朋友問我,這個孩子這樣挑戰自己,可是卻又向超商要關東煮的湯喝,也拿他們的醬料包,這樣會不會有失尊嚴?我們的教育不應如此!他們至少應該幫超商做點事吧!

我後來問了那個孩子,覺不覺得「流浪」的行為像是「乞丐」?
得到別人的幫忙,讓我們更懂得感恩。

這孩子仔細的思考之後回答我,他認為乞丐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別人的憐憫心,大賺同情財的人;另一種則是真的沒有謀生能力不得不去流落街頭。但是我們的流浪,其實是一種行為,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有個目標,就是要用低的生活條件來過生活,因此我們需要請求別人的協助,例如飲食、交通、廁所、電話、住所等等,但是不代表我們矮人一截,這就像是到加油站借用廁所一般,我們請求人家給我們一個方便,但是也不代表我們沒有尊嚴,而人家也不會要你以「掃廁所」當成回報,重點是,我們得之於人的「幫助」,會不會成為未來我們「幫助」別人的動力?
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相互扶持!

去流浪,其實是需要「勇氣」的,因為你知道你的資源將極其有限,你所有的生活需求,或多或少都需要別人的協助,因此「謙卑」是必要的,我們要做的不是沒有尊嚴的「乞求」,而是謙虛的「請求」。

當然,這些行為都需要經驗的累積,才能逐漸的分辨清楚,例如孩子會漸漸的知道,不是在突然間得到陌生人大筆金錢的贊助後,就代表我可以吃大餐了,因為別人的贊助都只是讓我們的路走得更遠,我們還是得秉持流浪的基本概念,在基本的物質生活下,度過流浪的日子。

最近,我在教學支援網的嘉言分享中,常常看到有許多的孩子,願意將自己的話,看做是『名人嘉言』一般的與大家分享,我知道,這就是孩子們那種「閱世不深,不知天高地厚,敢去闖」的精神,我想流浪課程,正是要延續這樣的精神力量,我們要孩子清楚的擁有「我也能」的勇氣,也知道未知的未來並不會成為阻擋自己前進的障礙,因為我們已經將自己形塑成柔軟且彈性的個體,我們可以面對挑戰,而且能適當的因應。
看我們興奮的表情,誰說流浪一定是苦的!

記得我在淡江大學兼課講述「全球科技革命」時,蒐集課程素材時,有一篇文章讓我不得不咀嚼再三,大意是說:這個世界變動的太快,但是大部分的們老師卻還想要用他過去學會的知識,傳授給孩子,讓他們去面對現在還不知道的問題,這樣的教育是有問題的!

面對這個議題,我慢慢的發現,教育真正要帶給孩子「帶著走的能力」,不在於知識,而是「面對知識的批判與思考能力」、「面對問題的解析與處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面對未知世界的勇氣與氣魄」。
搭到便車了,我們知道生活可以這麼簡單的滿足!

常常我們以為幫孩子搭建知識的鷹架,所以孩子可以站的更高看的更遠,但是鷹架與框架其實只是一線之隔,如果這中間沒有孩子的獨立思考與判斷以及自由探索的選擇,鷹架會立即變成框架,流浪的課程並不為孩子搭建任何鷹架,我們提供一個讓孩子思考與面對問題的平台,鼓勵孩子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老師退居為顧問的角色,同時也是安全性的最後判定。
流浪期間,我們感受到人情的溫暖。

去年的活動中,老師都知道,在必要的情況之下,老師可以將全隊的同學都帶回來,學校行政同仁與家長合夥人們也都做好隨時機動協助的準備,但是當活動進行中,有幾組的孩子陸續傳出受傷的訊息,隨著支援網上的訊息記載,家長們可能帶些憂心的閱讀,但是對於多數的孩子仍然繼續堅持完成五天四夜的考驗,相信多數的家長更是欣喜於孩子的「不放棄」。

對於「提升自我的效能」的說法,與其說是建立在「成功的因素是我可控制的」的條件下,我寧願相信是建立在面對失敗與挫折的考驗下。許多人說新一代的孩子是「草莓族」,但是我卻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上一代提供了太多的保護,使得他們根本就失去面對失敗的勇氣,以致於連幼兒時期學習走路的勇氣的消失了,這樣的環境,又如何能讓孩子有提升自我效能的機會?
對我們來說,流浪是個有趣的探險。

有一次和朋友談到外展教育的,他引述台灣體育大學謝智謀老師的談話,他說一個好的高峰經驗,是建立在當事人對於本身能力的期許與活動本身的難度有適當的匹配性,高能力者參加低挑戰的活動,只有覺得無聊;低能力者參加高風險的活動,帶來的就是意外;只有適當的提升孩子的能力,並鼓勵孩子挑戰略高難度的活動,才會有真正的高峰經驗,這些過程裡,失敗也是其中的一種寶貴的經驗,因為人的一生中,失敗的次數永遠比成功的次數來得多,懂得從失敗中吸取經驗者,距離成功的路也就縮短了。
幾瓶泡泡液,流浪孩子的赤子心又回來了!

記得在成長營的訓練課程中,我們有個垂降的課程,主要是要挑戰孩子的勇氣,多數孩子在猶豫一會之後,就順利的垂降下去,但是有一位孩子,在二樓的高度,就無法順利的垂降下去,她站在欄杆上面等待了將近五分鐘,深呼吸了幾十次,眼淚佔滿了眼眶,但是卻無法突破心中的障礙,最後教練讓她先下來休息了,我們充分了解她的困難,也理解她的害怕,最後還是由她自己決定是否再嘗試一遍,三十分鐘後她決定再試一次,可惜的是第二次她還是沒有辦法突破心中的障礙,五分鐘之後還是由欄杆下來,這些過程看似失敗,但是挑戰自己能力的因子已經在她心中滋長,學年結束前,她媽媽幫她安排到菲律賓進行遊學,媽媽給我的回饋是,她展現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勇氣,在遊學團體中,她是最願意嘗試的小孩。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只要願意嘗試,屢敗屢戰何嘗不是一種勇氣的象徵,重要的是我們在失敗之後仍然願意站起來。

這學期我們為六年級的同學,與這一年轉學進來而無法參加去年流浪課程的同學,再辦一次流浪課程,幸運的是我們有了去年辦過的經驗,也有許多有經驗的小隊輔可以協助,可惜的是今年沒有家族日,使得我們鋪排的時間減少許多,但是就像阿甘正傳裡的阿甘說的:「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吃到哪一個。」流浪課程也是要大家去體驗那種「不確定」的感受,暫時脫離我們的舒適圈,去建立我們挑戰未知的勇氣。

流浪,你害怕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