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9

謊言說多了就變成真的嗎?


好朋友幾年前帶著小孩轉入人文,那時候人文只有國小部,那時候的校長(楊)保證可以讓孩子擁有「帶著走的能力」,只要三年就夠了,然後絕對可以適應外面的學校。

三年過去之後,孩子回到外面上傳統學校,卻沒有辦法適應,之後又回到人文。

這時候人文只有到國中部,學校也只有九個年級,雖然有家長極力鼓吹要籌設高中部,但是也沒有聽說學校正式對外要作到十二年。

但是隨著第一屆國中即將畢業,許多學生家長開始焦慮自己的孩子無法與外面銜接,楊先生於是決定設置所謂的「無學籍行動中學」,那時候甚至對外強調,故意採用「無學籍」,是要讓學生有壓力,因為沒有學籍,是無法面對「學測」的,因此孩子們一定要加倍努力,才能通過「同等學力」的考驗,也才有資格面對「學測」。

但是三年過去了,雖然在行動高中任教的『國小合格教師們』,很積極地在幫孩子找學習的方法,希望讓他們可以在學科上得到發揮,但是最後還是只能抱怨「同等學力」太難了,不適合我們沒有進學校學習的孩子,甚至在串連之後,由家長帶隊去立法院抗爭,希望能爭取以後自學的高中生可以不考「學測」。

同時間,大概楊先生也知道,要馬上安置這些「行動高中」的『畢業生』,可能有困難,於是立即掛牌設置一個「展賦書院」,美其名為「施展天賦的讀書院」吧!

教育到底是什麼?
適性教育到底是什麼?
楊氏適性教育到底是什麼?

老實說,從我接觸人文開始,學校的這些想法就一直在變,楊先生永遠有新的解釋,而那些剛出來教書的老師們,也只能緊緊跟隨,像是「家長合夥人」的概念,從早期我聽到的說法是「家長在家好好照顧孩子,讓孩子得到充分的親情與家庭溫暖,這就是合夥人最重要的工作」,到目前的「家長應該要多參與學校的行政事務,例如煮飯,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我一直堅信第一個說法才是正確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校只應該是其中的一部分,家庭教育、親子關係,其實才應該是重點,家長不能也不應該假手他人。

對於這些理念的改變,楊先生現在還要對外面說:是現場老師跟不上他的進步,我們這些現場老師應該要檢討,好好的遵循他的理念!

可是在我心理面響起的,還是那句老話: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

這句話的精神,其實已經含括了多元、適性、尊重、包容、典範、...。

現在,校園裡傳出一些未經過證實的傳言,有家長籌組「二至九年級有機體課程聯盟」,準備將那些不喜歡坐在教室中學習的孩子,集中起來做一些不一樣的學習,這些消息雖然學校行政都不願證實,但是外面的網站早就大張旗鼓的說,我不禁也為目前人文的管理階層難過起來,這根本就是一群被架空的主管,可能連明天人文要做什麼,自己都還不知道吧!

另外,我對一月初當面對我打包票的蔡女士也感到遺憾,他口口聲聲的說,楊先生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他一定會跟大家好好說,好好的溝通,那麼請問,現在這些事情到底有誰跟誰說了嗎?校內有那個老師參與過這些課程的討論?還是這是另一個行動高中的「前導班」?根本就不需要現場老師參與,只要繼續讓那幾位國小合格教師處理就行了?

這學期開始,我擔任整個國中部的總導師,對於國中部一些孩子的問題,有著更深入的了解,也與新來的專業輔導老師及各家族老師有更多的談話,我深深覺得楊先生過去對於人文國小的一些孩子,真的給了一些不正確的處理模式,而這些也是導致目前國中部要繼續協助這些孩子解決他們的問題,因為他們甚至連『專心學習』這件事情都做不好。

年初,我們去了芬蘭一趟,我才發現,原來國小教育真的不簡單,不是孩子不想進課堂,就去校長室玩電腦、玩積木這麼簡單,也不能只是接納他的不學習,然後就被收容到一個只讓孩子短暫滿足的學習場域。

原來,那些年我們都被教錯了!

輔導,真的需要專業!

在芬蘭,他們面對孩子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一定會積極地去了解問題的核心,寧可放慢個別孩子的學習速度,也不願意讓孩子輕易離開教室;情願讓孩子多學一年,也不會將孩子隔離到另一個學習場域。

在最新一期的親子天下中,他們披露的上海教改,所走的就是跟芬蘭類似的路,他們要打造孩子的基本能力,讓孩子在後面的人生路上,有更多的能力去選擇與面對,有更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輔導,真的很需要專業!


我猜,這些參與「有機體課程」的孩子,他們在九年之後,不得不進入無學籍行動高中,接著又沒有選擇的進入「展賦書院」,等到沒有學校可以念的時候,不知道孩子會不會怨歎父母親幫他們的人生做了沒有回頭的規劃,使得他們擁有了不想面對的人生?


輔導,真的非常需要專業!


後記:寫這篇文時,一度電腦自動挑字,將『前導班』挑成了『錢導班』,想想似乎也挺貼切的!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他們沒有立場去批評同等學力太難,甚至聽說林女士還在教育部的會場中公開要求簡化考試難度。原因要不要請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大聲說出來呢?
因為『他們沒有相對應於高中生應該有的基本學科課程』,卻批評同等學力太難?如果教育部開放高中生不需要同等學力,也可以報名學測,也許以後人家又改爭取『考什麼學測,要申請就好』。但,這群被帶領的孩子才是制度設計的受害者,因為制度並沒有提供他們應該有的數理學習,只有較多的經驗學習,或非一般型式的社會課程。
我看到的『老師努力幫孩子的景像』是『考前填鴨式』『補習式』的找了幾位老師來帶幾堂課,想利用幾堂課就把高中課程中的自然數學學科交代完畢,真是天才!他應該正名為『無課程無學籍高中』...
數學領域引界過幾位老師對行動高中進行課程,最後都因為學生基本能力而無法繼續,楊式的學習卻完全不針對他的設計做修正,反認為其他工具學科的學習是有問題的。或者,執著於他自己認定的課程理想,忽略實際狀況。

匿名 提到...

上的「話說回來,孩子在這階段真的清楚他學習的方向?不也多數是家長給了的?最擔心的是家長用自己學習不愉快的經驗,以為幫孩子選擇了一個這樣的行動學習,就是適合他天賦發展。孩子真的被提供更多機會去接觸各個知識的探索? 不要光說高中學科知識的滿足,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做不到政府一年幾百萬在一所商科或工科所投入的設備,你以為分散在台灣四處各地的資源那麼好運用嗎?那麼政府為何要在技職教育投入那麼多?成立學校呢?我永遠記得雅婷老師說過一句話,意思是,一個喜觀點心製作的孩子,目標與理想是做一名糕點師父,人文行動高中給不了這樣的師資與設備,但卻要花上更多學費。同理,一個工科傾向或商科傾向的孩子,他們可以提供? 辦教育不是出來喊一喊口號就結束,你對孩子七年的學習(6-12),給的起哪些課程?給了哪些資源?還是只能找陳性家長或李老師,在裡面帶著孩子拆拆風扇,電腦主機,電動機車... 這樣是學習沒錯,但學科學習變成另一種孩子的功課,因為他被期待要能自主規劃學習。進入國高中,有一半以上的數理課程是需要相對應的師資引導。人文無學籍高中提供什麼呢?人師?經師?國小師資?」

謝岱芸F 提到...

清水小校您參考